名人故事

周宏军:48载教师生涯 用行动践行“一生只为一件事”

来源: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

发布日期: 2021-09-17 08:25    |  作者: 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

    “起来,不愿做奴隶的人们,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…...”清晨,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新合村达佑屯教学点的操场上,一位身躯瘦小,脸庞沧桑的老师正带着孩子们升国旗,唱国歌。空旷的大山中,风儿徐徐吹过,清脆的歌声伴着第一缕朝阳,送来秋日里新的希望。

▲伴随着音乐,周宏军正在缓缓升起国旗。

▲孩子们正注目着国旗,唱起了国歌。

    他是老师,也是一名退伍军人,他叫周宏军,今年64岁,已在这所学校坚守了48年。
    1973年,达佑教学点成立。作为全村唯一的初中毕业生,周宏军成了教学点的第一位老师。1978年,为了补充更多的知识,他决定参军入伍,到部队这个大熔炉里学习。退伍后,他便马不停蹄地回到达佑继续他未完成的教学使命,直至今天。

▲达佑屯是汪洞乡最偏远的村屯之一。

▲曾经的教学楼。

▲曾经升旗的照片。

▲周宏军和孩子们旧日的合影。

    汪洞乡地处桂西北九万大山山脉腹地,北面与贵州省榕江县及本县同练瑶族乡交界。教学点所在的达佑是汪洞乡最偏僻的一个屯,离乡政府40公里,周边全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蜿蜒山路。
    周宏军是土生土长的达佑屯人,他深知乡村教育不易。回忆起最初的那些日子,他的眼里隐含着泪花。原来的校舍非常破旧,缺门少窗,四面透风,一到冬天,几十个衣着单薄的孩子在寒风里哆嗦。周宏军看在眼里,疼在心里。

▲周宏军和3个孩子的课堂。

▲孩子正在认真听课。

1986年,他决定边上课边建校,搬材料、挖泥土、平地基、木材拼装……,起早贪黑,废寝忘食。在村民的帮助之下,经过3年的共同努力,终于建成了一座两层、带有4间教室的木制教学楼,让孩子们有了安心学习的场所,不再担心天气的阴晴不定。

▲教室的墙上粘贴着课程表。

▲学生书架。

    不仅如此,教学点的各种用品均靠外供,而作为学校里唯一的老师,以前,周宏军每周都要到乡政府驻地,用一条窄窄的扁担为孩子们挑回数10公斤的生活和学习用品,以及一周的免费午餐食材,这一挑,就是44年。随着硬化道路的不断建设发展,达佑屯已经摆脱了“交通基本靠走”的艰苦情况,周宏军也从扁担挑变成了摩托车运输。

▲操场和厨房。

▲学生的娱乐设施。

    他是“扁担老师”,也是“全能老师”。孩子们一周的课程,全部由周宏军负责;孩子们的午餐,也是由周宏军来做。前一秒劈柴生火,下一秒执鞭上课。小小的一间厨房里,三副碗筷摆放得整整齐齐,墙面上满是烟熏的痕迹,仿佛镌刻着他这一生的坚守。在孩子们眼里,他既是和蔼的老师,又是亲切的长辈。
“周老师平常对我们非常好,不仅煮饭给我们吃,还哄我们睡午觉,他非常爱我们。”班里最小的孩子符卫德说起周宏军时脸上满是腼腆和幸福的笑容。

▲周宏军正在给孩子们做饭。

    2014年,在爱心人士的资助下,新的教学楼建成了,当地教育局也送来了新的课桌椅以及教学用具,周宏军的教育宏愿也相继得以实现。但其父亲手制作的木桌,至今依然屹立在讲台之上,这个木桌承载着周宏军自1973年从教以来的所有教学记忆。

▲1973年制作的桌子现在任放在新建的教室里。

    这些年坚守于此,周宏军并不是没有离开的机会,但他从未动摇过于此教书育人的信念。2006年,教育部门计划撤销达佑教学点,把他调到乡里,但由于山高路远,他担心孩子们走读的安全,便主动请求留下。2018年,因为没有老师接替,原本应当退休的周宏军拿着当地教育部门的返聘书,又回到了他热爱的教学岗位。
    “一直以来我父亲都非常支持我留在这当老师,他曾和我说:我就是达佑人,要是我也走了,还有谁会来教这群孩子?我也一直记得这句话。”周宏军告诉记者,在往后的时光里,即便是父亲走后,他这番语重心长的话仍时时萦绕在耳旁,给予自己莫大的力量。

▲三个孩子三副碗筷。

▲三个孩子三个球。

▲三个孩子三盒彩笔。

    40多年来,教学点先后来过10余位老师,但由于发展缓慢,导致到岗的老师来一个走一个。在学生逐年减少的情况下,只有周宏军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来。很难想象到,在2021年的今天,一位老师和三名学生,就是这个学校的全部人员。但即便如此,周宏军还是一如既往地担任好老师的角色和肩负起老师的重任,手写的课程表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。“只要学生需要我,我就会一直教下去”,这是周宏军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,也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情。教学点二楼有一间狭小的休息室,那就是周宏军的办公室,墙上摆满了这些年周宏军获得的荣誉,这些荣誉奖章见证了他多年的付出。

▲周宏军获得的荣誉。

     学校仅有的三个学生都是新合村人,身为留守儿童的他们也深知现在的教育来之不易。他们努力听好每一堂课,在学校时也会规规矩矩的向来访者敬礼问好,他们想用自己的进步来回报周宏军的教导,回馈社会的帮助。
“我长大了想当一名军人,我一定会好好学习,将来出人头地。”学生王泰宏稚嫩的眼神中流露着一股韧劲。

▲周宏军和孩子们的书法。

    据了解,三个孩子都处在二年级的教学阶段,他们将在达佑教学点上到四年级,便会前往汪洞乡小学继续接下来的课程学习。谈及自己的三个学生,周宏军表示:“我认为现在的教学条件都比从前好很多了,我已经很满意、很开心了。学习条件好了,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,将来长大有知识、有文化了,才有能力回来建设我们的农村,建设我们的家乡。”

▲学校也是孩子们的另一个家。

    振兴乡村教育在乡村振兴的整体格局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。而周宏军48载的乡村教学生涯,不仅是对大山孩子的哺育,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。
    一个人,一间教室,48年来,他扛起了大山深处教育的重任,滋润着乡村教育的沃土,他为大山的孩子们带来了知识的春风。扎根山区教育一辈子,周宏军践行了“一生只为一件事”,只为乡村教育事业做贡献的宏愿。

▲学校的灰墙上是周宏军老师手写的宣传标语。

    而在广袤的乡村里,还有一大批“周宏军”在岗位上辛勤工作,默默奉献着。未来,乡村的文明之光会在他们的坚守和传承中,愈发闪亮,传承之火,永不熄灭。
图文记者丨石玉妮 赵潇骁 实习记者:陆小莉
值班编辑丨李菲菲
责任编辑丨龚祥友
责任监制丨梁   洲
出品单位丨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
《醉美融水》APP、《秀美融水 风情苗乡》微信公众号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该作品。

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办 地址:融水镇拱城街17号
联系方式:rswg@163.com 联系电话:0772-5122412
网站标识码:4502250002